中国未来研究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未来研究

 

关注微信公众号

22位学者争论中国未来

发布时间:2009年4月2日


经济崛起似成共识   “不确定论是新焦点

中国已经崛起,这是国际大量著名学者的共同判断。但对于中国崛起的性质和方向,怀疑与争论却相当激烈。在6月最新出版的美国《中国安全》季刊推出的争论中国未来专刊中,22位国际著名学者分别用不超过500个单词的篇幅,简洁、尖锐、直白地表述了自己对中国未来最重要问题的关切。在22篇论述中,中国不确定论的声音显然盖过过去常见的中国威胁论或者中国崩溃论,成为国际学界对华关注的新焦点。这就好比盲人摸象,《中国安全》季刊主编孔哲文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现状在各类盲人摸象中得到拼凑,但是,未来的中国是另一头大象。

国际形势影响中国未来?

新出版的《中国安全》季刊2008年春季号,比往常晚了几个星期,平时一般只有六七篇文章,不超过10位作者,这次却打破惯例邀请了来自亚欧美但洲数个国家的22位一流学者,其中12人来自美国,3人来自欧洲,7人来自亚洲。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包括中美一流智库总裁、前政府高官、高级政策顾问以及游历世界、具有全球视野的一流大学教授。孔哲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去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想,2008奥运年,关于中国的哪个问题最重要。于是,4个月前,孔哲文和他的同事向世界近40名一流国际问题专家发去信件,询问一个相同的问题:中国到底意味着舍命?并希望能用500个单词回答。我们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积极响应,这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学界对中国研究的热衷程度,也看到了在那个宽泛的文艺下,国际学界所反映出来的对中国的认识倾向。

专刊第一篇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成的《速度与方向》,他用一个故事开篇:在一次跨太平洋飞行中,机长向乘客们宣告,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比计划飞得快,坏消息是我们迷失了方向。他写道,没有比这个故事更恰当地比喻当前中国现状了。他对中国的看法是典型西方式的,也是中国人难以认同的,因为在他看来,从国内层面看,中国政治制度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从国际层面看,负面国家形象也成了中国发展的障碍。他说,中国需要明白,中国崛起后是否能保持21世纪的领先地位,最终将以来于中国适应世界治理规范的能力,包括政治多元主义、开放、法治、透明度等

这种国际形势影响中国未来的立场得到了专刊中不少学者的响应。悲观主义在不少学者的对华评论中流露。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罗伯特.罗斯在《民族主义的挑战》一文中认为,中国持续增长的海洋实力,会受制于美国军力。所以,中国崛起很容易,但是最大的挑战可能才刚刚开始。在《无意识的结果》一文中,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也认为,中国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而气候变化可能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议题,中国持续发展是否能成功,将受限于这一重大的全球趋势。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总裁约翰.哈姆雷在《鸡头还是凤尾》中写道:中国对美国与西方都采取了非对抗的势态。但是,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的行为却让人感觉到了进攻性。美国公共广播电台伦敦记者站站长罗伯.吉福德索性用中国过去现在对话的剧本形式描述了中国未来:“‘过去说:他们认为你是新殖民主义。现在说:胡说!我一直都遵守全球商业规则。过去说:是的,但他们担心你会像过去的日本那样……”

一些学者的观点甚至有点像对未来国际风险的语言。美国进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用《近海竞争》为题,与往常一样推测大国兴衰的冲突规律。中国正在亚洲排挤美国,正如当年美国将欧洲列强挤出西半球一样……美国要防止中国成为亚洲霸权,正如当年美国防止纳粹德国、日本帝国那样,而且印度、日本和俄罗斯也非常愿意帮助美国遏制中国。所以,在未来几十年,虽然中美不一定战争,但亚洲将很有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地区。前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委员、迈阿密大学教授金.德福尔.德勒尔在《下一个超级大国?》中写道:中国未来就是另一个帝国主义列强,其难以捉摸的国力和明显要成为超级大国的动机,最终将取决于美国的态度。但美国不会允许任何一个大国强大到挑战其地位。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卜大年明确质疑:如果中国成功消除了美国在亚洲的影响,那么谁来维护地区和平?谁来捍卫人道主义?谁来反恐?谁来防扩散?……”

这种激进的悲观论调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不确定性的崛起》中说,认为中国会重蹈20世纪德国的覆辙,不仅夸大了中国经济力量,高估了中国军力以及软实力资源,也忽视了中国国内变化中的不确定性。当前最大的危险是中国与西方彼此间逐渐上升的敌意。美国《五角大楼的新地图》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巴尼特认为美国面临着一种自己曾经历过的过程,只有鼓励中国成为让全世界公认的稳定秩序提供者,才能体现出全球化的优势。因此,“21世纪中美结盟是不可避免的。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蓝欣写道:没有人能抑制中国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即使中国人自己也难以控制。

一些学者更看重国内因素

相比于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不少学者更重视中国国内因素。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哈里.哈丁认为,中国模式越来越巨头吸引力,但是能够持续多久,取决于中国是否在国内持续改革和是否能在第三世界成功移植。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季北慈在《由里到外》中说,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不断解决国内诸多挑战中得以塑造的。中国领导人和战略家们正小心翼翼地处理国内这些挑战及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并尽力地打造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巴尼特则用《一个中国,许多中国区域》来描述中国未来。他认为,在未来,中国的严峻任务是要窗在出能真正吸引和凝聚各族人民的理念,进而黏合中国各个区域的诸多民族。

……